在北京是老九,回到余姚成了老一,会试考场受挫的事成了过眼烟云,王守仁又意气风发起来。
本朝科举考试的课本是朱熹的书,但对于宋代先贤们,王守仁最欣赏范仲淹。范仲淹是文武全才,论武做过西北边境的大帅,论文做到了朝廷的宰相,文能安邦武能定国,是王守仁的榜样。每天在开始学习枯燥乏味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之前,王守仁都要以在竹林里吟诵一篇《岳阳楼记》来提神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王守仁认为,这是每个有良心的读书人的追求,更是一个合格官员的本分。范仲淹小时候家里穷,一天三顿靠喝稀粥度日,没地方读书,就以寺院为书房,最后成就学问德业,可以说是寺院毕业的。王守仁深受启发,现在自家富贵状元府,锦衣玉食,饱食终日多困倦;娇妻缠绵,清晨恋床懒翻书。富贵磨人志,贫贱出伟男。范仲淹在寺院读书,看来寺院确实是一个清静地方,寺院里饮食简单,不勾人的馋虫,寺院里和尚单身,不惹人想家恋家。
最近的寺院是余姚县城内龙泉山南坡的龙泉禅寺。王守仁、倪宗正、谢迪、张仲春,四人结伴前往龙泉禅寺接洽。知客僧请示方丈后,表示寺里非常欢迎读书人入住。
读书人讲究读书要有名堂,王守仁、谢迪、倪宗正和张仲春商量决定,四人读书小组沿用父辈的“舜象读书会”名称。老一辈人都四散到各地了,读书会的根还留在余姚。
读书会得有个召集人,倪宗正三位推举王守仁。王守仁自认不可,他觉得下巴没有一把白胡子的话,是挂不住会长这个尊称的。
魏朝端举人的父亲魏瀚,老先生从江西省布政使任上退休家居,有年龄,有政绩,有学问,还有一把白胡子,德高望重。
魏瀚出任“舜象读书会”会长,他为王守仁、谢迪、倪宗正和张仲春的科举学习,添了许多的实战训练课。魏瀚的讲解,不再是府学教授那样的照本宣科,不再是“四书五经”上的仁义,不再是书本上那些空洞无物的字眼;钦定版《应考指南》上的那些谢恩表之类的公文写作,由魏瀚翻出以前当官时的底稿,格式体例,遣词造句,一五一十,解析明白;科举第二场考试时的名词解释,比如“收养孤老”“乡饮酒礼”“听讼回避”“钞法”“夜禁”“祭享”等,魏瀚拿出年轻时的文学才能,编出剧本,自任导演,让四位学生各任角色,表演课本剧,像官场实习一样。表演记忆要比背诵记忆更加印象深刻,关键是,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,一些细节,书本上是不会有的,而魏瀚却多年多次亲手操办过。科举第三场的策问,俗称时务策,比如“用人”“五礼”“水利”“理财”等,由魏瀚结合亲身从政经历,从太祖皇帝立规矩开始一直讲到实际操作应用。活灵活现的故事教学,当然能让学生记忆深刻。
因为魏瀚的加入,王守仁这一辈的余姚舜象读书会,三年之间,发挥了其应对科举考试的作用。魏瀚很负责,举办了两次考试,公开的评价是学员全部达到了进士水平,私下里的评价是,个别同学有状元之才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