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然道:“陛下勿虑,楚人是难以驯服,但不是难以同化——北边的夷人总是找楚人麻烦,如今我大燕已经占据楚人三十二郡,此乃楚国能人辈出,良田连绵的宝地,夷人见之也会心痒,必定会趁楚人内忧外患,主少国疑之际挥师南下。陛下可静待佳音,遣谋臣良将坐镇三十二郡,但凡有风吹草动,都要伺机行事,借夷人之力谋得楚地,再行同化之事。”
“夷人虽然粗鲁,但也不都是傻子,怎会任由我们利用而不自知?”
“夷人粗鲁,谋臣大都是楚人,他们丧尽天良,背叛故国,携领死敌攻入楚地,必定会招来楚人的不满与反抗,我方只需停下响动,先让他们开战,必要之时可以襄助楚人,然后伺机而动,一场恶战之后,两方必定疲惫,楚人可能会大败,但夷人损失也会不少,我方从中牟利即可——
可为两国斡旋,达成和解之盟,两方不能再战,必定想休战,夷人离楚国可比我们远,他们又和波河人一样逐水草而居,受不了楚地的炎热,失利后不一定会想着侵占楚地,我方从中调停,让楚人给他们钱财,夷人目光短视,会答应的。
楚人与夷人战后,陛下可在楚地立一个亲近大燕的皇帝,将楚国的都城从长安迁至东京,离三十二郡近些,便于控制——然后就是在楚地实行燕国的政令——其社稷、宗庙、陵寝、郊祀、行军旗帜、服色、天地、日月、寺宇、台阁、官名等都要更换,慢慢同化楚人,如此一来,可不比兴兵损失小些吗?
虽然时间稍长些,但是一个长久之计——同化楚人,或者使楚人数典忘祖,依附大燕,都是上等之策,此为蚕食。”
李曜显然听得入了神,祁然说了许多时候,两眼都不曾眨动。
李曜虽然听得津津有味,但心内仍存有一定的疑惑,毕竟楚人存在的时间可比燕人久多了。他的先祖太祖皇帝、太宗皇帝创立燕国时,楚地早已不知有多少王朝更替,经受过数不尽的创伤与磨难,是很艰难的过程,但楚人都挺了过来。
楚地上更替交换的王朝比他大燕的列位皇帝数目都要多,楚地上的人总是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,能在最危急的关头保住那片土地,即使皇帝死了,王朝覆灭。
对于祁然说的话,李曜半信半疑,道:“还是要慎重为好,毕竟楚地并不缺皇帝,以前也有人如此做过,但结果呢,全部付诸东流,那些人不认别人立的皇帝和朝廷。
君不见,楚人曾有诗云——
‘楚人悲屈原,千载意未歇。
精魂飘何处,父老空哽咽。
至今沧江上,投饭救饥渴。
遗风成竞渡,哀叫楚山裂。
屈原古壮士,就死意甚烈。
世俗安得知,眷眷不忍决。
南宾旧属楚,山上有遗塔。
应是奉佛人,恐子就沦灭。
此事虽无凭,此意固已切。
古人谁不死,何必较考折。
名声实无穷,富贵亦暂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