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海上称霸,荷兰人同样曾经控制大部输往欧洲的胡椒。
这一系列组合拳,让荷兰人从17世纪的香料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益。
然而什么事情都有个物极必反的规律。荷兰人的垄断行为,最终却导致了香料贸易的没落。
本质来说,香料并非像盐一样,是生活的必须品,在厨房中更像是奢侈品的定位。
一旦价格太高,势必会减少客户的需求。荷兰人在货源控制上,最为得力的丁香就是这种情况。
减少的需求,反过来拉低了荷兰人的利润。
另外,每种香料本身都并非是无可替代的。
当一种香料的价格太高之后,人们会倾向于加大其它香料的使用量。
比如胡椒因为种植区域广泛,价格就始终比较平稳。
甚至因为荷兰人无法控制全部产地,而因竞争激烈、供应充足出现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。
说起来,后世西餐配料中,胡椒使用范围远大于肉豆蔻和丁香,与此不无关联。
类似情况在很多商品贸易中都出现过,最典型的就是石油了,这个我也给你们注明了的。
所谓的石油就是我们现在叫的黑油,火油。
控制世界主要石油供应的一个组织,把价格推高到一定程度后,就会刺激替代能源的研发投产,反过来平抑石油的价格。
后来石油价格持续低迷,就与米国对页岩气的成功开发,就有直接关联。
另一个同样出现在餐桌上的案例,是大韩人的饮食结构。
在大韩的饮食文化中,“拉面”,国人眼中的方便面的地位几乎仅次于泡菜,人均消费量居世界第一。
实际上,朝鲜的传统主食跟倭国,和我国南方一样是大米。
20世纪60年代,由于大韩开始进行工业化,大量农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,导致大米自给率不足。
为了保证粮食安全,大韩政府开始有意识的引导民众,在主食中加入以“拉面”为主的面食(小麦价格比大米便宜)。
最后的成果,就是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大韩,现在生产的大米不仅基本能够自给,甚至在丰产之年还有可能过剩。
至于价格,自然也不至于高到影响居民生活了。
回到香料贸易的主题上来。
尽管荷兰人在控制香料贸易上煞费苦心,但作为一种可以再生、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的资源。
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,香料贸易最终还是在17世纪后期走向了没落。
这并不是说香料贸易就不存在了,而是说它在贸易中的比重开始大幅下降。
对于追求利润的荷兰人来说,他们需要找到其它的替代产品,以从战略层面弥补利润上的缺口。
具体做法就是引入其它经济作物。
地理大发现的时代,同时也是个物种迅速传播的时代。
基于彼此间的竞争关系,包括香料、咖啡、甘蔗、可可、橡胶······
等在内的经济作物,被各殖民国家,有意识的引种到世界其它气候相近的地区。
比如荷兰人一直强力垄断的肉豆蔻,就在18世纪后期,被英国人想办法“偷”出了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