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一个人,把吃的问题解决,填饱肚子,便会开始注重精神上的温饱。
玉米、土豆高产作物的推广与传入,水车曲辕犁等新型农具的出现,成规模畜牧养殖业的推广,各色工坊的变革……关中之地,尤其三辅之地的百姓,已经率先开始了之前所言的这种转变。
离开未央宫一段距离后,王匡下了马车,走上车水马龙的常安街道上,随处可见,有发展壮大的说书人,有玩杂巧的艺工……
这是他的大新!
也是他付出努力的大新!
王匡可以骄傲的说,他到来的这数十年,举国上下都或明或暗的充斥着他的影子。
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。
元始三年到天凤元年,他凭借自己的努力,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的位置。
终要再次离开,去往西域。
王匡有种感觉,他这次离开的时间可能会很长,五年,甚至于数十年都有可能。西域不比大漠,不但乱,在他接过后,手中还没有什么人。
一切都要从头开始。
远离大新中枢之地,王匡放心不下的除了家人,最重要的还有皇帝的变革。
谁也说不清楚,这位脑洞大开,推出两令,又推出五均,实行天下官制和地名变革的父亲,会捣弄出什么新的新政。
这种事情超脱人控制的感觉,很让人不爽,连带着他走到西市的王家食肆边,看到了前世他最爱的煎饼果子,也没有多少胃口。
一直漫步出城,再看到城外农田里,农人们辛勤的播种着竹篓里的土豆半,倾听着耕牛的嗓音,他那不好的心情才好受了些。
李信从王匡出宫后,就跟在其身边。他能感受到,兴武王似是在压抑着什么,这是兴武王很少露出的沮丧之态。
半年之前,大漠之战宣告结束,李信本有机会在兴武王的举荐下,像王巧一样,去往军中任职,或是加入官寺成为官吏。
但李信拒绝了,主要在于,当日于兴武王身边斩杀胡人时,他自己并未获得太多的战功,升迁之说,在李信看来,颇有点“占便宜”的味道。阿翁生前说过,好男儿的功名要自己去拼搏,受之于他人,那是懦夫。
李信将阿翁的话一直记在心里,他认为很有道理,像巧哥儿那样,与敌人作战,拼着生死获得功名的,才是真汉子。
何况待在兴武王的身边,他感觉自己能学到不少道理,兴武王的个人魅力亦是把他深深的折服。此外,为兴武王当护卫,李信主要有报恩的想法。
当日若无兴武王率大军解救,只怕受降城的那些乡里乡亲会伤亡的更多。
知恩图报,也是李家的传承精神。
当然,李信是一个有梦想的人。他想当将军,自不会屈居兴武王的亲卫一辈子。等他觉得大恩得报之后,自是会离开兴武王身边,去外面,闯荡属于自己的事业。
方才未央宫中的讨论,言之要使兴武王平定西域之乱之事,李信自是听说了。
和王匡的忧虑不同,李信认为这是一个机会,也是一个他成长的机会。大漠之战,他李信没能崭露头角,出人头地。杂乱的西域,终究会留下他李信的大名。
王匡没有窥心术,自是不会想的身边的小跟班还有这么大的野望。